Skip to the content.

香港嘅科技人才去晒邊?

話說兩星期前舊老細上咗蘋果發佈會介紹籃球app[0],早兩日又傳出舊同事嘅虛擬貨幣 startup 得到 $3.5M(USD) 嘅注資[1]。佢哋嘅 startup 只係搞咗一年多少少,已經有咁嘅成績。另一邊廂,喺香港,時不時就見到有人怨言,講香港 STEM 教育唔好,香港冇人創科才,香港嘅科技政策垃撚圾,之類。

可能係我個圈子俾我嘅錯覺啦,不過我睇到嘅係香港科技人才嘅「密度」其實係幾高嘅。大家睇唔到,某程度上係經濟結構所導致。

一來香港本身冇大型科技公司,喺香港讀 Computer Science 嘅畢業生其中一個熱門「出路」就係入 ibank 做 IT9。好彩嘅話起薪點都有幾皮嘢,啲數字唔差架。不過入得 ibank 做 IT9 就唔會有太多俾你公開耀武揚威嘅機會,佢哋嘅 projects 通常都係 in house,越勁嘅 projects 越驚有人知𠻹。所以通常只有科技公司先至會宣傳自己嘅科技幾咁勁,而香港太少科技公司,先至令人有錯覺覺得香港冇人才。

二來就係,新科技嘅經濟模式係用科技優勢迅速搶佔市場,而由於資訊可以超低成本喺網絡上複製,marginal cost 遠低於傳統產品,所以市場越大成本效益越高。香港處於一個好尷尬嘅情況,雖然文化上接近中國大陸,但技術上卻係近於美國。例如,起碼香港上到 Facebook,用到 whatsapp 先吖。所以香港嘅科技產品好難打入美國市場,亦好難打入中國大陸市場。而 700 萬人口嘅本土市場,搞 tech 嘢就真係未必符合市場效益。

市場唔夠大,亦解釋返點解香港冇大型科技公司。冇大型科技公司,技術好嘅人,好多去咗金融機構搵飯食,可以喺傳媒露面嘅人就淨係得一班自稱 IT 公司老闆嘅商人,行外人睇到嘅咪係一片頹廢模樣囉。

如果真係要搞好香港「創科」嘅話,只有一個方法,就係改變香港嘅經濟結構。搞「粵港澳大灣區」係正確方向,但絕對係唔夠嘅。唯一有效嘅做法係實行一國一制,起碼要將香港納入全國偉大防火牆,等香港真正融入中國大陸市場,渾為一體,親身體會牆內世界係點,理解市場需要,然後先可以同騰訊、阿里巴巴爭一日長短。

點解香港搞「IT 界」嘅咁多人呃飲呃食,唔怕講,根本係成個行業由上至下集體呃鳩大家。我上面講嘅嘢係行內每一個明眼人都好清楚知道嘅事實,不過所謂 #真嘢唔好攞出嚟講,所以決策者、政客、財演等等咪喺度講咩 STEM 教育,培育人才乜乜柒柒呢啲。大家鍾意聽吖嘛。做完呢啲門面工作,經濟結構嘅問題仍然存在,就算科技人才真係可以「培育」到出嚟 (你估養豬咩),最後都係去咗外國先有得發圍啦。

大家都好鍾意恥笑「咖啡機兄弟」個產品都唔掂就吹到天花龍鳳,但你睇返嗰啲同你 sell 科技政策、智能城市、STEM 教育嘅人,同你講可以搞返好香港嘅創科環境,咪一樣係賣緊印度神油。所以點解我平日講《基本法》多過講自己本行嘅嘢,因為真係冇得搞吖嘛,講晒啲事實出嚟,又可以點?假設擁護《基本法》唔好做「違法」嘅嘢,最快等到 2047 年先有得搞一國一制。到時地球滅亡咗架喇,我哋個靈魂應該被 upload 晒上去火星上面嘅 AI,好似係。

— —

(原文於 2018 年 9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