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網絡有好多種玩法,不過唔係每種都啱小朋友自己採用。

例如話,做廣告嘅梗係想多人睇多人俾反應,最終目的係賣多啲產品,增加收入。

但走去講時事政治嗰啲究竟係想達到咩目的,我成日好懷疑。好多人已經講過,社交網絡係迴音谷,但呢個唔係我想探討嘅。問題係,如果想持續多人睇多人俾反應,就要迎合觀眾口味。商業嘢就梗係冇問題,𠱁得掂啲客,有錢落袋,大家開心。但政治節目、媒體、專欄等等,雖則話唔少收費,但其實佢哋主要唔係賺錢嘅工具,而係俾啲所謂「KOL」嘅人發表下意見,好似有啲社會影響力咁。

但喺呢種情況下去迎合觀眾口味,其實即係製造迴音谷。谷內嘅音響越大,谷主自以為越成功,越有影響力,越係有精闢嘅論述。但其實呢啲嘢啱得越多人口味,純粹即係你嘅見識同一般群眾一樣,甚至係你俾群眾嘅意見牽著走。本身 KOL 好似係解 “Key Opinion Leader” ,係可以推動群眾想法;但如果做政治論述都要擔心讀者或觀眾人點諗,咁其實可謂 “Key Opinion Indicator”,縮寫成「KOI」[1]。

本身諗住做 Leader 變咗做 Indicator,最慘係好多人唔覺。

喺網絡之前,傳統媒體有個好處,就係由少數人壟斷咗資訊嘅供應。例如話,如果你喺大台鳩噏幾句,咁就算你講嘅嘢未必係好主流嘅見解,你嗰幾句說話都一定有好大嘅影響力,因為觀眾冇咩得揀,局睇局聽。呢啲情況下就真係可以 “lead” 到輿論。有咗網絡之後,傳統媒體嘅影響力下降,無數嘅迴音谷相繼形成,聲勢越大越響嘅,反而越可能係 “indicator” 而唔係 “leader”。

所以諗住推動社會改變嘅,如果去睇like數去迎合觀眾,咁你只不過係被社會改變 [2]。所以,如果想推動社會改變,正確方法其實係唔理人點諗,總之就係講真心話。

社交網絡嘅好處係,就算你冇傳統媒體嘅認可,一樣可以發表 9up,而且好彩嘅話或者仲可以 reach 到一啲有相似諗法嘅人。呢樣嘢喺幾十年前好難發生。或者會有人問:「咁咪即係迴音谷囉!」 如果你係迎合讀者觀眾,咁梗係變迴音谷。但如果只講真心話[3],咁總會有啲嘢係同平時嘅觀眾有分歧[4],咁佢一係唔再睇你啲嘢,迴音谷唔成形;一係就可以有新觀念嘅衝突,咁自然唔係咩迴音谷。

呢啲交流其實先至係社交網絡最有用之處,唔係用嚟大規模傳播意識形態[5],而係用嚟小規模撒播一啲或者有可能唔知幾時會有啲用嘅種籽,並且俾佢哋一個小小嘅成長空間。好多論述今時今日冇用,唔代表日後冇。只要啲嘢留咗底,喺網絡度搵得返、查得到,咁日後或者有可能唔知幾時成為後人推動社會嘅基礎。

至於妄想用網絡本身去推動社會變革嘅人,咪妄想嘞。網絡唯一可以做嘅只係溝通平台,可以俾群眾一個方去去協調,卻係冇可能𠱁得到啲人做啲佢本身唔想做嘅嘢。喺網上嗌到聲嘶力歇,聲音最多都只會 reach 迴音谷嘅邊緣。

— -

(原文於 2018 年 12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