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機械令大量人口失業,人類何去何從?
當自動化機械取代人類嘅經濟產能,令大量人口失業,人類何去何從?
我相信呢個問題,就快就會變得迫切。有人話,自從工業革命之後,機械取代人力勞動嘅例子多不勝數,今一輪嘅發展又可以有咩特別呢?分別就在於,人工智能終於去到一個真係開始取代人類智能嘅地步。以前機械取代嘅只係「機械式」嘅粗重工作,市場上仍然對細緻工藝、對需要用腦嘅工作有好大嘅需求。
不過近呢幾年嘅科技發展,似乎會令到機械可以取代埋呢啲工作。由貨車司機到審核文件嘅律師,無一幸免。唔係話機械會統治世界,不過失業率應該會越嚟越高,因為機械可以取代人類嘅職能越嚟越廣泛。
喺「傳統」(?)嘅經濟學分析,失業率越高,代表經濟越差。社會上有一大班人搵唔到工,代表嘅係經濟結構出咗問題。但係,如果呢種失業率係因為產能過剩,大部份人唔使工作都可以有基本嘅溫飽,咁樣算係經濟好定差呢?
假設喺呢個「後稀缺」嘅年代,搵唔到工嘅人唔會被當成浪費地球資源俾人捉去人道毀滅,咁剩餘嘅勞動力,又可以做啲乜?
呢個問題真係唔易答,因為其實係古今第一哲學問題嚟。如果人唔需要為兩餐溫飽勞動,咁人生嘅意義係咩呢?有咩值得去做呢? 資本主義提供咗一個答案:你賺越多錢,代表你對人類社會嘅貢獻越高。某程度上,呢種評價人嘅方法係最量化最客觀嘅,只不過當絕大部份工作都被機械取代嘅時候,我哋係咪要接受,搵唔到工作嘅人、比唔上機械嘅人,全部都係垃圾?
我哋睇返以前嘅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絕大部份都唔係鼓吹賺錢為上。人類本身識得分辯善惡,只不過喺近呢幾百年資本主義嘅影響之下,善惡同富貧嘅觀念似乎融為一體咁解。我相信,喺一個「後稀缺」嘅年代,人類終於有機會喺享受現代資本社會嘅物質財富嘅同時,又有得追求一啲以前資本主義社會所唔容許(即係賺唔到錢)嘅主觀價值。
只要你有啲賺唔到錢都願意去做嘅嘢,咁你喺呢個「後稀缺」嘅年代,應該仲會搵到人生嘅意義。唔好以為「唔使做」真係咁正。好多人退休之後,正正係因為「唔使做」,所以變成「冇嘢好做」,頓失人生意義,悶出病。
近年中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好多中國人都因此自我感覺良好。觀乎世界諸國,最願意將「錢」放在第一位嘅,大概非中國人莫屬。眼中只有錢嘅國民,面對住即將來臨翻天覆地嘅變化,究竟會唔會炒車炒到上外太空呢?或者過多幾十年,俾人恥笑「無謂嘅堅持」、「有錢都唔賺」、「理想唔可以當飯食」嘅人,反而會變得最高尚。
(原文於 2017 年 11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