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粵港澳叫「大灣區」就想做「矽谷」?你冇病呀?

見到有傳媒報道[1],李家傑話「粵港澳大灣區」會變成中國嘅「矽谷」。真係要慨嘆一句:無知真係幸福呀~(即係:唔撚係呀!?你有冇見過 Steve Jobs 架? 乜楊局長冇教精你咩? 乜你咁易俾人老點嘅?)

住喺「矽谷」嘅人通常唔會用「矽谷」呢個名,一般就咁叫「(San Francisco) Bay Area」,中文譯做「灣區」。唔通有個天才,以為將粵港澳統稱為「大灣區」,就真係可以做到「灣區」,做到「矽谷」???咁叫「阿發」嘅人係咪一定會發達?哈哈,呢個笑話好唔好笑呢?

香港人成日以為要發展經濟,發展產業,一定需要大量投資同基建。但如果你去過「矽谷」就知道,嗰度啲基建真係世界級咁差。公共交通係幾乎唔存在嘅,去偏遠少少嘅地方收唔到電話,上網又貴又唔方便,方圓幾十公里都搵唔到一棟高過五層嘅樓,加州州政府長年赤字,都唔理得咁多。

「矽谷」之所以成為科技公司嘅集中地,純粹係一場意外,唔係黨同國家指使嘅。

幾十之前,其實冇人預料過電腦電子科技可以發展得咁勁。想賺錢嘅人,去晒紐約炒股票,做 banker,做律師,只有廢青 hippies 先會喺 San Francisco 度啪嘢自 high。幾十年前嘅灣區主要係種果樹嘅,所謂「矽谷」只不過係一小撮人為興趣而自己組成嘅小公司、小學會。

嗰度嘅高科技文化,係咁多年嚟,經歷好多巧合而慢慢累積出嚟嘅。你以為搞科技講「創新」?其實創新係需要技術同文化傳承,慢慢醞釀嘅,從來都冇得「一步到位」。就算政府億億聲咁搞基建,最多都係搞掂「硬件」,而我哋都清楚睇到,其實基建對於「矽谷」係可有可無。但文化、技術、人才呢啲「軟件」係可遇不可求,絕對唔係錢可以買到嘅。

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咁啱呢十幾年科技發展得快,「矽谷」嘅人才、公司、技術就即刻升值百倍。佢哋「成功」背後,係靠之前幾十年嘅醞釀。如果等到熱潮高峰你先開始去追,你已經輸在起跑線喇。

如果問「矽谷」有咩特別之處,大概係少咗東岸嗰種「國際金融大都會」嘅感覺。加州除咗 LA 之外,人口密度好低。有加州陽光照耀、太平洋海風吹拂,冇咗東岸大城市嗰種壓迫感。啲人少啲急功近利,少啲銅臭,少啲講究法律同規矩,多啲追求「無謂」嘅理想同夢想。

對於科技公司,夢想係好重要嘅。研發一樣新嘅嘢,由「冇」變「有」嘅過程,靠嘅就係呢種想象力。有夢想,先至可以面對失敗而唔放棄。否則,急功近利嘅人,必定會選擇走捷徑,不外乎玩財技、cut cost、或為其他短期利益犧牲長遠發展。正正係因為太多人選擇立即 cash out 眼前嘅利益,所以一直堅持理想嘅人先咁罕有。物以罕為貴,所以少數成功嘅追夢者先至有得發達。

我唔係話每個人追夢都會發達。大部份都唔會。但如果一個地方嘅文化鼓勵最叻嘅人去追夢,咁又唔同講法。夢想唔係一個人去追,而係需要有社會文化嘅支撐,亦都需要一定嘅自由空間。如果你問我,「矽谷」今日嘅成就,如果唔係因為歷史嘅偶然,就係因為當地嘅文化有種浪漫色彩,有幾分反叛,幾分不正經。

我意思係,「矽谷」嘅成功,係因為佢哋同香港人完全相反。

香港人口密集,上流社會嘅人滿身銅臭、急功近利,政府破滅無數夢想,以法律束縛任何新嘅嘗試,同時毀滅舊傳統。香港除咗有個珠江三角「灣」之外,究竟仲有啲咩同「矽谷」相似?我真係睇唔到。唔講香港,就算係廣東省各個城市,都唔好得幾多。

據講李家傑話唔可以學「梁蘇記」咁講人情味,否則就會被淘汰。如果佢真係講過啲咁 on9 嘅嘢,咁佢一定未去過「矽谷」。佢肯定唔知三藩市作為「矽谷」嘅一部份,(曾經)係一個幾咁有人情味、幾咁放蕩不羈嘅城市。冷酷無情嘅商業世界係冇可能孕育創新架,淘汰咗人情味,冷冰冰嘅產品又點可能觸及人心,霸佔市場? 大佬,創新唔係起樓呀。

想發達,就必須帶領潮流,而唔係不斷窮追其他人嘅後塵。科網嘅市場,過多十年八載就已經係水尾。到時又會有新嘅技術,新嘅產品,新嘅市場。偉大嘅中國共產黨搞「大灣區」基建,搞得嚟都起碼三五七年。到時硬件俱備,但又冇相應嘅人才配合,缺乏起碼十幾廿年嘅技術同文化傳承,到最後咪又變返一堆地產項目。將數碼港做大做闊做多,哈哈哈。

計我話,趁住科網熱潮仲未out,快啲跟住啲師奶叔伯一齊買騰訊,都好過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嘅新「矽谷」呀。

[1] 好神奇,《852 郵報》 http://www.post852.com/?p=232609 話係轉述《星島日報》嘅報道,但我又搵唔到星島有提呢件事。再者,網上搵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矽谷」嘅新聞,卻見到星島日報隔一排就吹幾嘴。究竟搞乜鬼?

(原文於 2017 年 10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