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想個仔讀書冇咁辛苦?對樓下個看更好啲。

利申先:我對「教育」一無所知。

小童學業壓力大,矛頭指向以吳克儉為首嘅教育局。我唔知吳局長呢幾年做咗啲乜,淨係知佢格衰乞人憎。但佢係咪真係學童壓力問題嘅源頭呢? 我唔識教育嘅嘢,但我一直以嚟都未聽過一個說服到我嘅講法。

喺我眼中,學童壓力嘅問題,只係社會惡性競爭嘅延伸。父母為幼童爭報幼稚園,係為咗入「好」嘅小學;入咗間「好」嘅小學,學校就會想你考好 TSA,等啲學生可以入「好」嘅中學;入咗「好」嘅中學,係為咗 DSE 考到好成績,入「好」嘅大學;最好,就係有得讀醫科、法律之類。講到尾,學童由幼稚園開始感受到嘅壓力,只不過係爭入大學嘅延伸。

但係,點解要爭?點解要爭入大學?點解要爭做專業人士?點解陳師奶要指住個看更同個仔講:「如果你唔讀書,第時就要做呢啲喇!」 哈,你話佢教壞人,又唔係喎。陳師奶都只不過道出社會現實啫。

香港嘅社會現實就係:你讀唔成書,啲人就睇你唔起;你話自己係醫生律師會計師,人哋就會尊重你;白領工作最低要求大學畢業;失業無業,就係廢青;走去做看更,又要俾人恥笑。

作為父母,邊個想個仔俾人笑「看更佬」吖?所以就唯有要求個仔加把勁,讀好啲書,第時做醫生律師,威俾人睇。天下父母心都一樣,冇人想個仔做看更。只不過,如果想成為專業人士,除非父母嘅 DNA 異常優良,生個仔非常聰明,否則就唯有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讀書。如果每個父母都係咁諗,所有人都出盡全力去讀書,咁最後總會有啲人盡咗力,但都係走咗去做看更。

然後,大家就責怪教育局害人喇!

其實做看更有咩問題?做唔到「白領」工作有咩問題?點解社會普遍對待「專業人士」同其他人嘅差異咁大?點解陳師奶要同個仔講「唔讀成書,第時就要做呢啲」?呢個問題,唔係區區一個教育局搞出嚟嘅,係香港人嘅共業。階級嘅差異越大,大家向上游嘅競爭就會越激烈。只不過大家都唔肯正視呢個問題,走去賴教育政策。

呢十幾年,睇住香港嘅教育政策變完又變。會考變 DSE,話以前嘅 “F” 唔好聽,就變咗個 “1” 出嚟,呃鬼咩。啲分數變嚟變去,大學都係收咁多人,競爭都係一樣咁大。點解要爭? 因為,唔讀成書,第時就要做呢啲。 我必須澄清一樣嘢:我唔係講緊錢。試想像下,如果你樓下個看更,原來 03 年趁住樓價低買咗兩個單位,而家賺咗一千萬。佢嘅社會地位會唔會提升咗?陳師奶會唔會叫個仔學佢?唔會嘛。雖然職業賺唔賺錢會影響大眾嘅觀感,但「有錢」本身唔會令一個看更得到尊重架。

所以,如果想社會少啲惡性競爭,想學童唔好受到咁大壓力,就要對啲從事「低下」職業嘅人好啲啦。同時,唔好盲目崇拜啲所謂專業人士。佢哋講關於自己嗰範嘅嘢,一般嚟講當然會比較可信,但好多時,香港人就係覺得佢哋其他範疇嘅意見都係可信啲,就算佢哋鳩噏,都大把人信。喂,如果鳩噏多啲人信咁鬼正,我都爭住去做啦。

只有打破大眾對職階嘅迷思,平等待人,先至可以滅低社會嘅惡性競爭。至於教育政策乜乜乜嗰啲,我識條鐵。

— –

話時話,就算社會階級差異好大,而且假設改變唔到,都可以靠政策去防止惡性競爭。不過香港人肯定唔制:

  1. 抑制社會階級流動:好簡單,如果你父母係藍領,唔俾你做白領工作。以前啲西方嘅「封建」社會就係咁樣,子承父業,好和諧架。中國以前有科舉,情況唔同啲,不過都唔係人人有書讀。

  2. 喺考核嘅過程引入大量隨機元素:例如考試分數加個隨機數字先計 grade,就算你博命考滿分,都可能低 grade 過人哋,咁你知道付出未必有收穫,就未必會博咁盡啦。

以上兩點,識少少 game theory 嘅應該可以推斷到出嚟,唔論證喇 (我都唔識「prove」呢啲嘢嘅 :0))

睇返英美地區,啲人成日話佢哋制度好,但「好」喺邊呢?我咁耐以嚟都冇聽過一個說服到我嘅講法。我淨係知道,佢哋入大學嘅「父幹」元素相比香港較大,同埋啲考試冇香港嗰啲咁「公平」(即係隨機性比較大)。唔知係咪巧合呢。

(原文於 2017 年 1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