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公司嘅成功方程式 — 做埋你份工
雖然我唔係搞 startup 嘅,但點解某啲 startup 可以賺咁多錢,我都算略知一二。創科公司普遍玩法,係靠網絡技術快速咁佔據某個市場,等可以 monopolize 到市場嘅時候,再揸住其他人嘅春袋賺錢。
呢樣嘢一早係公開嘅秘密,Peter Thiel 喺 2014 寫咗篇文《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就係講點解創科公司咁值錢。喺傳統經濟學角度佢嘅觀點可能離經叛道,但喺創科公司嚟講呢個模式已經係有行之有效,玩咗起碼十幾廿年。
科技公司一開始要佔據市場,投資者一開始梗係億億聲咁揼水,俾間 startup 有足夠資金去不計成本咁做宣傳。呢啲當然包括一啲甜頭或優惠,吸引人去用。但呢啲錢,投資者係要有回報,而且係非一般嘅回報,「十倍奉還」人哋仲會嫌少。
呢啲錢喺邊度嚟呢?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科技公司壟斷市場之後就會揸住某啲人嘅春袋,將佢哋本來嘅利潤轉移到自己身上。呢個現像亦都一早有人提過,例如宋漢生 2014 年篇文章《軟件吃掉世界》。
科技公司喺公眾眼中嘅形象係正面嘅,因為科技真係帶嚟好多方便。創科公司為咗要保持市場佔有率,亦好少直接向用戶開刀,所以一般人只會睇到新科技嘅好處。最慘嗰班人,通常係原先以傳統技術提供服務嗰啲。
人係短視嘅,就算有個先知同班貨車佬講佢哋幾年前收到嘅小恩小惠日後要十倍奉還,都唔見得有人信。創科公司用新科技嘅「一次過」成本比較大,但網絡令佢增長快,效率高,所以必然係要靠龐大市場去將佢嘅優勢盡情發揮。香港喺大時代嘅經濟體系之下,七百萬人口嘅市場真係蚊滋咁細,網絡科技嘅優勢相對好細,所以如果唔同中資企業合拼,其實真係唔知有咩好 do。香港嘅創科公司北望神州,係經濟環境嘅必然,除非你要同錢作對。
同錢作對唔緊要,或者係美德嚟嘅,不過堅持某啲原則嘅公司就一定冇得發達。你唔做,總有其他人做。有好多社會現象,唔係咩個人品德價值觀嘅問題,而係時代嘅必然。作為一個日日玩臉書嘅軟件撚,我話我打從心底對新科技帶嚟嘅社會經濟現象深感抗拒,或者唔夠「知行合一」,起碼我唔會辭咗份工走去耕田。有時我都唔知自己係咪三十幾歲就會變咗啲「跟唔上時代」嘅古老石山,起碼到今日為止我都盡量唔走去裝手機 app。
當香港人恥笑楊局長唔肯探討「Uber合法化」呢類議題嘅時候,我只會心諗又唔係有股份分俾我,呢啲公司對香港嘅本土產業又冇咩貢獻,我做咩要幫你製造輿論呢?不過人就係咁短視,唔好以為 IT 狗啲資訊流通就會叻過貨車司機。據聞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嘅時候,阿茲特克王以為佢哋係神,熱情送上禮物又請佢哋去自己住所作客,最後成個帝國俾西班牙人搶走咗。有時,我覺得,人類遇上啲自己未見過嘅新事物時,總會犯上同一種錯誤。
(原文於 2017 年 8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