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本土文化傳承,合乎 21 世紀經濟效益

現代社會,風景迅速變遷,十年換一貌,一啲都唔奇。

街上嘅商店幾年就唔同晒;潮流時尚嘅嘢,更加係年年變、季季新;隨身嘅物品,手機電話首飾玩具,兩三年就換晒,無一留低。

喺咁嘅環境底下,大家都只識得「即食」,任何冇即時好處嘅嘢,任何唔係最新潮嘅嘢,都被認為係低效率、老土,喺 21 世紀唔應該存在。

但其實,我哋每年每月每日製造同拋棄咁多嘢,先至係低效率。而我哋社會亦為呢種「即食」嘅經濟文化付出巨大嘅代價。我唔係講緊「環保」,而係赤裸裸嘅經濟成本效益。例如一間商舖,兩年轉一次手,即係裝修、宣傳、建立業務等等嘅一筆過嘅成本,本身可能可以攤開十年八年甚至幾十年,而家就只係攤開兩年,梗係貴咗。

商舖只係例子。其實所有嘢都係一樣道理。社會不斷推出新嘅時裝款式、新歌新戲、新菜式、新app新遊戲⋯⋯ 所有嘢都有開發成本,呢啲成本,每次「換新季」就由頭嚟過再承受多一次,宏觀嚟講實在係一種好低效率嘅運作模式。

唔係話新嘅唔好,唔係話舊嘅先係正嘢;但係創新嘅原材料,本身係由環境所催成:如果冇新技術、新媒界,其實啲嘢變多幾次就變唔出新花款,變嚟變去價值都唔會高咗,反而會因為不斷咁變而承受更高嘅成本。如果為變而求變,因為貪新而嘗新,就好容易失去根本,迷失自己。

雖然話未來係不可準確預測,但現時可見嘅係,世界各個先進經濟體呢十幾廿年發展緩慢,已經維持唔到上世紀嗰種爆炸性發展步伐。雖然話資訊科技依家仲繼續為全球經濟帶嚟新嘅正面衝擊,但以我(作為行內人)嘅睇法,呢啲發展亦都就嚟變強弩之末。20 世紀嗰種「十年換一貌」嘅心態,究竟嚟到 21 世紀仲適唔適用?我好懷疑。

我個人睇法係,除非 21 世紀有個好勁嘅新發明,推動世界經濟再一次急速發展,否則呢個世紀嘅人,就唯有做啲所謂「低效率」嘅嘢,可能一做就做幾十年先有成果。因為,世界嘅變化已經唔係以前咁快,所以我哋反而多咗時間,反思返呢幾十年以嚟發明嘅新鮮事物,有咩係值得保留,有咩應該捨棄。

我哋每日接收海量嘅資訊,大部份都係即用即棄。朝早嘅花生,夜晚已經嫌舊,隔日更加係無人問津。究竟食完咗嘅花生,幾個鐘之後痾返出嚟,喺大家心裡面有冇留下痕迹?

唔係話食花生唔好。大家每日食嘢,都係痾返出嚟,最多重幾磅,算不上有咩得著,只不過充飢啫。不過食飯痾屎之餘,我哋有時都會問人生嘅意義何在。

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我唔可以用自己嘅價值觀,去否定其他人嘅人生意義。有啲人會覺得只要每日有飯食,有屎痾,日日如是,直至壽終正寢,就係美好人生。可能好多人都係咁諗。咁諗係冇問題嘅。

不過你甘唔甘心?你甘唔甘心你死咗之後乜都冇,旋即被世人遺忘?你甘唔甘心你而家認為好重要嘅嘢,過多幾十年之後就喺世界上消失?

肉體嘅死亡係無可避免,但精神可以傳承。我哋傳承嘅,唔係個人意志,而係經過歲月提鍊而成嘅精華,我哋叫呢啲做「文化」,叫呢啲做「傳統」。

我哋願意付出生命嘅一部份,去傳承文化,令我哋嘅文化,變成後世嘅傳統。傳統呢家嘢,未必係即造即食,可能十年八載之後先會睇到結果,可能需要無償付出生命同歲月。但我哋若非咁做,就即一無所有。我唔甘心一無所有。

二十世紀嘅經濟學,講究市場效率:市場越大,越有效率。呢種概念,導致全球一體化嘅現象,扼殺咗無數本土文化嘅生存空間。二十世紀嘅經濟發展,建基於近代西方嘅科技文明,所以短時間之內發生翻天覆地嘅改變係時代嘅必然。

如果我對 21 世紀嘅展望係準確嘅,噉 21 世紀唔應講究「市場效率」,反而應該講「年期效率」:當世界唔再不斷翻天覆地噉改變,我哋就可以作長遠嘅投資,就算開頭一次過投資巨大,但只要長期有回報,一樣可以好有效率。

大家都聽過《愚公移山》嘅故仔。就算愚公冇天帝幫助,真係幾代子孫去移山,最後個山都總會被移走,而新開鑿出嚟嘅道路,惠澤百世千世,無論一開始成本幾大,最後嘅效率都係非常之高嘅。喺呢個模式底下,我哋唔需要追趕全球嘅市場,唔需要呃殺任何本土文化,都可以做到高效率嘅經濟活動。我哋需要嘅唔係「國際視野」,而係需要「歷史視野」。我哋放棄地域上嘅「廣闊」,轉而追求時代嘅「深遠」。人哋發明一樣新嘢,諗住用三五七年;我哋可以做一樣嘢出嚟,打算傳承起碼一百年。呢度效率嘅差別,係十幾廿倍。呢個就係文化傳承嘅效率,文化傳承嘅威力。

(原文於 2016 年 5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