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異國風情,點可以單靠文字報導?
所謂新聞,所謂評論,就係講一啲平時大家日常生活唔多發生嘅嘢,所以先會變城中熱話。
例如,一個國外人,如果想單靠香港嘅新聞去了解香港風俗文化,就會誤以為香港女仔普遍會迫男友跪地掌佢十幾巴;會以誤為香港中學生個個都好似黃之鋒咁嘅款;會誤以為大陸人嚟香港購物有生命危險;會誤以為香港啲水真係會飲死人。
但正正因為呢啲事件係特例,先至有新聞價值嘛。平日陳師奶落街市買餸;林先生八點鐘迫地鐵返工;王伯賽馬日喺馬會票站出面刨馬經;宅男週末拖住條女行信和 — — 呢啲日日發生嘅事,因為係本地人嘅 common knowledge,根本冇人會走去大特寫。
同理,我哋如果單靠外國新聞去理解外國,都會犯呢種謬誤。唔係話完全理解唔到,但你只會見到異象,而睇唔到個背景,睇唔到個 context,睇唔到啲日常。例如,你只會知道美國總統候選人講過咩柒嘢,但你未必會知道十二月初超市啲火雞好很平。
誤解咗外國社會,本身唔係問題。但香港人最鍾意就係崇洋媚外,照搬外國制度,以外國標準做自己標準。尤其係倫理價值嘅嘢。例如香港絕大部份人口都係「華裔」,其他國家嘅「少數」族群都佔總人口幾成咁多,係咪會有唔同嘅 social dynamics?又例如「外國」講種族平等,講男女平等,同樣論述係咪適合香港呢?香港兩性角色同關係,同其他地方有幾相似,係咪可以將一套基於某外國文化背景嘅論述,照套用返嚟香港?(假設香港男人發起「男權運動」控訴外母唔夾雞脾,控訴擺酒買樓禮金動輒百幾萬,呢啲理論喺香港可能好適用,但如果有外國人拎嚟證明全世界男人都受到相同壓迫,就笑死人啦。)
同樣地,香港人口口聲聲講「民主」,但民主唔只係制度,而係牽連一大堆深入民心嘅文化價值觀。華人社會講究「尊重長輩」,同外國所謂嘅「民主價值」有冇衝突?你可以望住香港民主黨咁嘅款,然後話冇。得,不過個結果咪就係「民主黨式民主」囉。
所以,好多時,本地化嘅論述,好重要。唔係話將啲差唔多嘅嘢轉咗用中文講一次,夾硬套用喺香港,就叫做咗論述。咁同啲軟件有咗簡體中文字就當做完 localization 有咩分別?
所以,我近年好有意識咁避免評論外國嘢。我知自己鳩噏成性,所以更加要自我警惕。因為真係一講就錯。甚至,我有時會覺得,就算你熟知外國情況都好,刻意避談,等香港人可以從自己承傳嘅文化當中,演化出一套適合現代嘅價值同制度,總好過下下都空降一啲據稱喺外國行得好掂嘅唔知乜撚。
我唔係話要閉門造車。外國嘅嘢,一樣要知。不過,知道之後,唔好當係有咩大不了,唔好以為外國嘅月亮一定更圓,更加唔好以為自己好理解人哋個情況。我只不過係講緊,去外國取完西經之後,都要在地實踐,先會知道套嘢通唔通。如果唔通,好可能係套理論需要調整,而唔係倒過來控訴香港人「違反XXX倫理」、「違反YYY標準」。人民永遠是對的,好似係。
(原文於 2015 年 10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