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本土理論】政治人物言而無信,講理性又有咩用?

所謂政治,就係一班各懷鬼胎嘅人,一齊夾份做啲嘢出嚟。試諗下,如果唔係大家迫住一齊合作,咁其實大家可以各有各做,根本唔洗搞啲咩合縱連橫。只有大家坐埋同一條船嘅時候,先至要搞政治之嘛。

當各懷鬼胎嘅人被迫坐埋一齊合作,就會出現好多「囚徒困境」嘅問題。所以,政治,可以話係為咗解決大型囚徒困境而發展出嚟嘅嘢。而解決囚徒困境嘅方法,唔係靠更多嘅「理性」,而係靠「互信」。

人類作為群體生物,與生俱來就有某些社交能力。例如,透過親身嘅接觸、交流,就可以判斷對方嘅性格,判斷佢係咪友善,判斷佢係咪可信(見圖)。所以,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嘅談話、得閒搞下飯局,係必須做嘅政治活動。呢啲政治活動,啲葡萄撚會話係「XX勾結」、「利益輸送」。但其實唔一定係咁。有啲理性主義者淨係識得紙上談兵,唔理解人類與生俱來嘅能力,就會以偏概全咁話人哋「以貌取人」、「黨同伐異」、「立場行先」、甚至係「歧視」。其實呢,「信任」呢樣嘢本身就唔理性,所以冇咩理性論述可言,亦都冇得老奉叫人「信」你。只不過,人類作為群體動物,需要互相依賴生存,就唯有「唔理性」咁揀啲人嚟信任。僅此而已。

所以,如果搞唔清人類作為群體生物嘅天性,搞唔清「信任」嘅基礎,就盲目去講啲咩權力架構利益衝突文化衝突階級鬥爭,呢啲理論亦只會淪為空談。

早排睇過一個 TED talk,講網上媒介(i.e. Facebook, Twitter 之類),喺社運扮演嘅角色。個演講提到,雖然網絡可以好快咁動員到好多人,但易聚易散,好多時呢啲運動都後勁不繼。反而,以前未有網絡嘅年代,社運領袖需要運用佢哋嘅交際能力領導組織,排難解紛,咁先可以搞得出一個大規模嘅社會運動。所以,馬丁路德.傾帶領民眾上街嘅時候,唔係帶住一班烏合之眾,而係帶領一班有組織,有系統,有共同理念嘅人。民眾嘅遊行,係展示馬丁多年「深耕細作」嘅成果。

咦,講「深耕細作」,豈不是同左膠講嘅嘢一樣?……好似係。不過,所謂左膠,問題不在於其「左」,而在於其「膠」。倒果為因,就係佢哋其中一個繆誤。舊年兩個幾月嘅佔領運動期間,不斷有人指控民眾「唔團結」、「搞分化」、「攻擊同路人」。但係,錯不在民眾。自居雨傘運動嘅「領導人」事前所做嘅「深耕細作」工作不足,各個組織之間,亦欠缺互信,欠缺調解機制,先至係群龍無首嘅原因。去到群眾運動爆發嘅時候,你先開始呼籲團結乜乜乜,已經係太遲。領導者責怪民眾唔肯盲目信任自己,根本係無稽之談。我再重複一次:「信任」呢樣嘢本身就唔理性,所以冇理性論述可言,亦都冇得老奉叫人「信」你。

只有親身嘅交流,先可以得到人嘅信任。注意,我講嘅「交流」,並唔係「理性討論」。所謂「理性討論」,只有兩種。第一種就係「你好蠢,你錯咗,等我教精你啦,快啲多謝我」;第二種就係「我有一百條𡃁,你得嗰二十人,邊夠打?投降啦!」。兩種討論都好「理性」,但事實上係極之討厭,只會拒人於門外,並唔會加深互信。

真正嘅交流,唔係冷冰冰嘅「理性討論」,而係需要交心。上面我提嗰個 TED talk,講述某個土耳其政客成功嘅秘密:飲(奶?)茶唔加糖。點解呢?因為佢每日探訪選民,參加飯局、宴會、宗教義式等等。應酬太多,佢又唔可以拒絕主人家俾佢飲嘅茶,所以為咗避免食糖食到糖尿病,佢選擇唔落糖。究竟呢位政客係咪同選民「理性討論」?相信都唔係。呢啲「深耕細作」嘅工作,唔係向選民傳播政治理論,而係俾選民親身認識呢個政客。只有靠呢種互動,先可以得到民眾嘅信任。

「囚徒困境」之所以係一個咁出名嘅 paradox,係因為佢指出「理性」某啲情況下會導至更差嘅結果。唔好忘記,當「理性」嘅人處於囚徒困境,必然選擇背叛對方。過份依賴「理性」嘅政治論述,亦必然冷血無情,必然導致背叛。

咁,香港嘅政治,應該何去何從呢?我唔知呀~~我又唔係咩咩咩大師,梗係冇答案。不過,我哋需要多啲人情,多啲人格,多啲真誠,多啲真心。我唔係話講「價值」冇用。不過「價值」呢家嘢,係用嚟實踐嘅,唔係用嚟講嘅。講一套,做一套,邊個唔識?不過,要人信你,就好難喇。

(原文於 2015 年 8 月發佈,略有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