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客觀」只係溝通工具

從前,有一個好怕凍嘅人叫做阿高。阿高有個好朋友阿登,佢就最怕熱。

喺一個秋天嘅夜晚,一陣寒風來襲,阿高凍醒咗。第二朝佢同阿登講:「尋晚好凍喎!」,阿登話:「唔係丫,我唔記得開巴蕉扇,瞓到出晒汗……」 阿高:「………」到咗中午,阿登大汗淋漓,佢同阿高講:「喂,你唔熱咩?」 阿高就話喇:「其實我有啲凍……我件褸擺咗喺邊?」

有一日,佢哋條村終於籌夠錢請個氣象學家嚟預告天氣。第一日,佢預告夜晚會有幾陣「涼風」,叫大家著夠衫瞓覺。結果,怕熱嘅阿登熱死咗,第二朝走去同氣象學家投訴。氣象學家吸取教訓,第二日就話今晚會好暖。結果,阿高凍病咗,又投訴氣象學家。

氣象學家發現咁落去唔對路,就叫晒成村人去佢辦公室,教佢地咩叫「攝氏溫度」。自此之後,當氣象學家預告夜晚係「攝氏四度」,阿高就會蓋綿被瞓覺,而阿登就將風扇校到最大先瞓。Yeah,皆大歡喜。(按:佢哋條村冇發明八號風球)

自然哲學家[1]聽完呢個故事,捋鬚微笑,心情靚靚,就講咗以下呢番說話:其實「凍」同「熱」只係主觀嘅感覺,唔可以作準;我哋要客觀咁觀察世界,用科學嘅方法量度事物,先至可以探知「真理」。

應用哲學家就話:溫度只係溝通工具,並唔係「真理」。有人覺得攝氏四度係熱,有人覺得四度係凍,全部都係「真」,所以各人有各自嘅「真理」。事實上「攝氏四度」並唔存在,存在嘅只係氣象學家同村民嘅溝通,令到大家天氣凍定熱。「攝氏四度」唔係「真理」,但非常「有用」,所以我哋會用呢個標準去溝通,去做科學觀察,去設計科學模型。

我哋又可以話,因為「客觀標準」只有一個,係「converge」嘅,所以如果要大家認同一個「真理」,就唯有用「客觀標準」去說服其他人。因為,有人話「真理得一個」嘛。如果真理只有一個,而又要大家都認同呢個真理,咁除咗用「客觀標準」,仲有咩方法唧?

事實上,只要俾人稱之為「哲學家」嘅人,通常都有唔少人認同佢嘅理論,先可以闖出名堂。所以佢嘅理論必定好客觀,同普遍。所以,越出名嘅哲學家,越係「客觀」。哲學家都好民主架~ (好似係

至於咩係「真」?真正嘅哲學家會話,所有嘢都係「真」,所有嘢都唔係「真」。

— -

[1] 以前啲科學家(如牛頓之輩)係叫「自然哲學家」嘅

(原文於 2015 年 7 月發佈,略有修輯)